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

有效的職場溝通

「我發現…我似乎常常打不進同事的話題圈,我在公司也似乎沒有可以談心
的好同事,也常常疑惑著為什麼得到主管青睞的都不是我?更常常在工作的緊要
關頭求助時卻沒有人願意幫助我…」這些問題是否總是常常困擾著你?
 沒錯!根據調查發現,上班族的職場壓力壓力來源,人際關係為最大宗的
職場困擾來源,因此也常有人說,做事容易做人難,也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,
處理事情的態度都不一樣,如何取得和諧的共識,有時候確實並不容易。羅斯福
說:「成功公式中,最重要的一項因素是與人相處。」洛克斐勒則說:「我付高
薪給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,遠超過日光之下任何其他能力。」原因就在於人際關
係往往影響許多層面,空有能力和幹勁是不夠的,如果更能妥善經營人際關係,
廣結善緣,一定會化成您在工作上的助力。這裡提供了基本五不、五要基本準則,
協助改善你的人際關係: 
  
五不 五要
不當大嘴巴-不隨便洩漏對方隱私,才
能夠增強同事對你的信任。
要幫助對方 -真誠的協助同事,不為
尋求目的。

不把抱怨掛嘴邊-可能會讓人認為你
愛發牢騷,讓同事覺得厭煩。
要兼顧上司與同仁-顧上不顧下,會招
惹同事非議;顧下不顧上,無法與老闆
同心解決問題,亦無助於職場和諧。

不搬弄是非-流言影響力甚大,不要說
人是非,小心大家對你敬而遠之。
要作好公私分明-不管私交如何,一回
到職場上,記得本分,不要過分逾矩。

不樹立敵人─保持基本禮貌和優雅,記
住所有人都是發展人際聯盟的可能。
要記得低調-千萬不要高調處事,樹大
總是容易招風。

不批評-保持客觀的態度,尊重每一個
人,可以提供建議,但絕不批評。
要懂得讚美-非迎合討好,適時的讚美
可以彼此激勵,增強信心,拉近關係。
 
職場人際關係的建立與否,也常常左右自己工作上的好壞,好的職場人際能在
關鍵時刻幫你一把,壞的人際關係常常成為工作中的絆腳石。因此,要改善自己
的人際、增加上司和同仁對你的好感、更或者提昇工作表現或效率…這門職場人
際關係的藝術及學問.

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

不抱怨的正面能量

不抱怨的正面能量
  幾年前,美國一位牧師,發起「不抱怨運動」,據說不到一年,全世界就有80個國家、600萬人參與。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這項運動所標舉的那樣,佩戴手環提醒自己不要怨嘆,但「不抱怨」本身是很好的信念,尤其面對紛擾的世間,壓力時時破表的職場。
  難道不爽快不能說出來嗎?我們多多少少會抱怨東、抱怨西,但若時時掛在嘴邊,甚至讓負面念頭長駐心裡,事情便不妙了。或許情緒發洩完就好了,然而當我們抱怨,就是在講讓自己不高興的事,不斷復習不愉快的感覺,在負面情緒裡打轉,是消極的、沒有建設性的,無濟於事。我們需要的是正面能量。
  抱怨會成習慣,也會傳染。想想看,組織裡是不是有這種人?老是怪東怪西的,怨公司,怨上司,怨同事,怨家庭,怨命運,怨社會,把團隊氣氛弄得很糟,工作情緒被他破壞,最後好多人離職了,而抱怨的仁兄仁姐反倒老神在在,留在公司裡,繼續碎碎念,像帶原者一樣。
  三國時代,諸葛亮五度北伐,最後一回,不但病歿,且先後折損了魏延、楊儀兩員大將,而這兩人皆非死於敵營,而是自家人手中,對蜀漢真是一頁傷心史。
  楊儀、魏延,一文一武,都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。魏延是強力先鋒,勇猛善戰,可惜性格衝動而高傲,大家都儘量閃避,唯獨楊儀不買帳,兩人勢成水火,幸好諸葛亮擋在中間,衝突不致爆開。
  但魏延對諸葛亮也不服。他常提出大膽的戰術構想,諸葛亮不採納,他怨怪諸葛亮太保守,沒給他表現機會。
 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,病危時,與楊儀等幹部安排退軍一事,決定讓魏延斷後。諸葛亮死後,魏延既不願退兵,更不高興楊儀掌握軍權,於是脫隊,焚燒棧道,阻止楊儀帶兵撤退。魏延因為得不到部屬支持,軍隊潰散,帶著兒子逃亡,被殺。
  楊儀自許為諸葛亮的接班人,又剷除魏延有功,以為會繼承諸葛亮的宰相大位,不料諸葛亮生前認為楊儀心胸狹隘,建議朝廷提拔蔣琬。蔣琬本來是楊儀屬下,現在卻變成楊儀主管,楊儀嚥不下這口氣,怨言連連,同僚擔心被楊儀捲入是非,紛紛走避。楊儀甚至對人抱怨說:「丞相(諸葛亮)去世時,我如果率軍投降魏國,就不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,真是悔不當初。」朝廷知道了,大怒,把楊儀流放,廢為平民。但楊儀仍未學乖,常常碎碎念,又上書誹謗,言辭激憤,終於被逮捕下獄,自殺身亡。
  蜀漢人才已經夠少了,少了這兩名要角,更是遺憾。而這份遺憾,就始於抱怨。
  看讀歷史的人,或許看得比別人透,會發現抱怨有時會有正面效果,但那是有條件的。這裡說的是馮諼。
  戰國時代,有所謂四公子,以禮賢下士、廣招人才而著稱,孟嘗君尤其是佼佼者。他的門下食客三千,其中有個人,名叫馮諼,很窮,只好投靠孟嘗君。因為不起眼,孟嘗君看他不起,給他的待遇也差。沒多久,馮諼唱歌發牢騷,敲劍唱道:「長劍回去吧!吃飯沒魚!」孟嘗君知道了,便讓他躋身吃飯有魚的階級;他後來唱:「長劍回去吧!出門沒車!」於是他成為有車階級,最後唱:「長劍回去吧!在這裡無法養家!」孟嘗君也做出善意回應。
  馮諼每發一次牢騷,待遇便提升一級。後來馮諼殫智竭慮,設計一些情境,讓孟嘗君沒有後患之憂。孟嘗君官場幾十年,無災無難,幾次陷入困局,都因馮諼事先的安排而轉危為安。
  這是歷史上的一段佳話。馮諼愛抱怨,孟嘗君不以為忤,反而滿足他的訴求,如此說來,豈非鼓勵大家抱怨?然而前面說過,這是有背景條件的。馮諼所以不顧人怨,是建立於養士之風盛行的時代,孟嘗君為了塑造形象,會給予很好的回應。這樣的時代很少,算是特例。一般說來,怨人的人必然「顧人怨」。滿腹牢騷,損人不利己。若想發表意見,以改變現狀、扭轉情勢,最好用積極行動,提出建設性的意見。也就是把焦點放在我們所希望的結果,而不是我們不要的事情。
  有句話:「與其咀咒黑暗,不如點亮一根蠟燭。」很老套,但還挺受用的。